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我们为什么要 骑上这匹“战马”?

2015-09-09 15:22:01 来源:新华网

评论

\

■ 邵泽辉

一匹源自英国的“战马”在北京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既让我惊讶,也让我思考。

其实,9月4日开始在国家话剧院上演的舞台剧《战马》并不是英国的“纯种马”,而是英国国家剧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的一匹“混血马”。为了这匹中文版“战马”顺利登上舞台,双方经过了三年多的筹备、一年多的演员训练、将近40天的合成彩排,甚至还有7场与正式演出一模一样的带观众预演。这在近20年愈发市场化的中国话剧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让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值回票价;也让我作为一个导演、一个戏剧业内人士产生对《战马》团队极大的敬意和尊重。能够用这么长的时间,如此认真筹备、规划、训练、排练、合成、彩排和演出,无论对这个作品、还是这个团队来讲,都应该有一种“奢侈”的幸福感吧。

中文版《战马》,不仅让中国观众在国内就能看到当今世界一流的经典戏剧作品,而且这匹中英合作的“混血战马”的制作排演过程,也将提升中国整个戏剧行业的创作和技术水准。在我看来,后者可能更加重要和难能可贵。一些有幸去英国看过原版《战马》的朋友纷纷表达了惊讶之情,因为没有想到“舞台呈现和质感真的和在英国看一模一样!”

近几年,虽然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新作层出、大制作不断,但真正能够达到精品的却少之又少。我无法去评论其他人,只能从对自己的反思中寻找问题。这些年,我导演创作的作品,竟然没一个能有超过两个月的排练周期;某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在剧场工作时候的口头禅竟然是“差不多可以了”;在排练场,发现演员有些地方没有做到位,也会懒得强调,心里想的是:“没问题,他到台上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个导演,考虑得越来越多是怎么能有更好的办法去促进票房……看了《战马》,又了解了中文版演出的制作过程后,感觉自己就像被马踢了一脚,忽然间疼醒了。

在演出之前,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国家话剧院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工作坊体验活动。这次亲身体验“战马”剧组日常训练,尤其是近距离观看表演战马的演员如何操控这个大型马偶,让我感触颇深。当三个演员极为默契和谐地与马偶融为一体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里完全没有了自己,完全幻化成了战马的精魂,当他们发出战马的嘶鸣时,我根本不相信那是人类发出的声音。演员的这种投入,这种专注度,我很久很久都没有在排练场看到过了。如果没有艰苦的训练、没有强大的信念感,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表演艺术无尽的热爱,我真不敢想象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说得可怕一点,他们就像是被“马精灵”附体一般在进行表演。

工作坊活动中,中文版《战马》的制作人李东很骄傲地说,这次国家话剧院出品的中文版《战马》,团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能力上,完全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外的《战马》剧组相媲美,尤其是战马的道具师,制作的战马已经非常精良。但李东也说,唯一遗憾的是,只有“战马”的眼睛还没有找到和原版“战马”一模一样的材料,总感觉还差着一点“画马点睛”的意思。但我想说的是,其实,中文版《战马》眼睛最好的材料已经找到了,就在战马表演者的眼睛里。

相信接下来的两个月,舞台上驰骋奔跑的这匹《战马》一定会成为大家的焦点。J069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要 骑上这匹“战马”?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