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不能放任“精准诈骗”愈演愈烈

2015-08-17 17:34:42 来源:新华网

评论

笔者同事小庄上周五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他刚消费了1万元,请他确认。随后,小庄又收到955××的某银行号码短信,告诉他尾号××××的某银行卡几点几分支出了1万元。这下小庄有点慌了,赶紧表示自己并没有消费。对方很客气地说,如果不是本人消费,那么他们将马上退款。惊魂未定中,小庄又收到一条955××号码的短信,说他的银行卡收入4000元。接着,对方又打电话过来说,由于权限问题,只能退回4000元,余下的6000元退款让小庄在提示下操作。此时,小庄才反应过来,这很可能是诈骗。听到小庄说要报警,对方挂掉了电话。

小庄放心不下,到银行柜台查询,让他吃惊的是,账户上多了一笔购买某理财产品的交易,金额刚好是1万元。几经交涉,这笔交易终于取消。令小庄气愤的是,该银行不但不道歉,还一直推卸责任,质疑小庄自己没保管好银行信息。

小庄的经历并非孤例。个人信息遭到泄露,随后不法分子据此布置网银钓鱼陷阱,这是极其典型的“精准诈骗”案例。据调查,近一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诈骗信息等问题导致总损失800多亿元,且愈演愈烈。特别是以银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信息安全上不能给用户保障,就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大的风险:除了日常身份信息外,还有个人财产、行为信息可以轻易被不法分子所掌握。

与以往的广种薄收式的信息诈骗不同,“精准诈骗”因其信息的准备极易取信于人,其危害极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上金融、网上交易、网上支付成为很多公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信息保护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令人无奈的是,多数企业、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很不重视,因此用户很难举证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无法索赔。而在司法实践中,只要不是故意泄露或窃取个人信息的,极少需要担责。由此,推卸责任往往成为企业、机构成本最低的“危机公关”选择。

在大数据时代,要让不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的企业、机构承担责任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并不是难事。像蚂蚁信用可以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客观呈现机构和个人信用状况;大众点评可以通过用户来评价消费满意度,引导其他用户消费。只要构建起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客观评价和认定的平台,通过用户体验和专家审定,共同给企业、机构评分,就可以有效引导人们选择可靠的企业、机构,淘汰劣质企业、机构。

原标题:不能放任“精准诈骗”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