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中国驻刚果(金)维和工兵卢马尼亚分遣队的一天

2015-07-31 15:41:36 来源:新华网

评论

通讯:凿崖·修路·找水

——记中国驻刚果(金)维和工兵卢马尼亚分遣队的一天

新华网金沙萨7月30日电(记者徐文婷 王博)2014年12月,中国第18批驻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顺利完成轮换交接,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打通东部地区米通巴山脉的巡山道路,防止反政府武装建立据点。因此,卢马尼亚分遣队被派往距离南基伍省省会布卡武市以南310公里的原始森林处执行任务,开始了凿崖、修路、找水吃的日常生活。

走进卢马尼亚分遣队营地,红色的五星红旗与蓝色的联合国旗帜迎风飘扬,9顶帐篷分两侧排开,这是28名分遣队队员的生活区域。空地上有钢管焊接成简单健身器材,一米高的沙袋砌成半圆形环绕在大门和帐篷前,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战乱频发的反政府武装聚集地。

早晨6点30分,用过早餐后,分遣队队长庞宝锋带着两名操作手和两名护卫前往25公里外的米通巴山施工。

这里是刚果(金)最大的原始森林覆盖地,山雾缭绕,风光旖旎,然而坑洼不平的搓板路却让人无心赏景:眼下正值旱季,路窄且尘土飞扬,草丛里时不时闪出的摩托车让人心惊肉跳,上下颠簸左右摇摆2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施工区域。

“旱季还算好,要是雨季,路上的水坑能没过车引擎盖,那25公里路要走大半天呢,”庞宝锋跳下车笑着说。雨季时天天下急雨,头一天刚修好的路第二天全被山洪冲毁了,“真是走一米退半米,因此旱季是我们的黄金施工时间,需要加紧作业赶工期呢”。

低头看,脚下道路凹凸不平,经工兵修整后从2米拓宽至6米,雨水形成的冲沟深至小腿,路左侧是山,右侧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好在这里植被茂密,悬崖都被草木遮住了,看不清,否则干活时的心理恐惧就很难克服了,”挖掘机操作手周清华说。

周清华是分遣队兵龄最久的,他1996年入伍,已是第二次参加维和任务。话不多的周清华是分遣队的多面手,不仅能操作挖掘机,还能操作装载机、推土机,零件坏了买不到,他也能想办法代替,“施工的活交给他没有不放心的”。

由于深山通信不便,有一次他半个月没和妻子联系,再打电话时患病的妻子刚出院,这让他心里十分内疚。“她在医院时我不能陪她,还一点都不知道,内疚得很,人在外很多事心有余力不足”。

中午12点,战士们在野外简单就餐,随身的背包里有两袋饼干、两个饼、一瓶水还有一个橙子。“水果在我们这里可是精贵东西,只有上山的人才能吃呢,”通信员曹鹏笑着说。

有时天气好,他们会带简易煤气炉上山,午餐煮挂面。“能不能吃上面全看老天爷的心情,”曹鹏接着说,“这里林子密,头顶上就只能看见巴掌大的天空,根本看不见云过来,有时面条刚进锅,突然就下起大雨。”

与此同时,在离营地5公里的地方,水车驾驶员陈德东和战友踏上“找水”之路。

附近村子里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修建的山泉引水渠,这也是分遣队的日常饮用水。通常一辆载重5吨的水车可用2天。

由于山里泉水受季节影响较大,取水常常变“找水”。“有时走5公里没水就走8公里,最远的时候要走十几公里,”陈德东用手比划说,“这里草长到1米多高,很容易迷路,有时水量很小,只能用水桶提,两三个小时才提够一次做饭的水,更别提洗澡这种奢侈的事了。”

因此,营地里大家都遵循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脚,刷牙、洗漱的水用来拖地,洗菜的水用来种地。

下午4点30分,正是国内时间23点30分,两路小分队陆续赶回驻地。不等休息,平地机操作手谭同会就钻进帐篷开始“找信号”跟国内家人联系了。

只见他把手机放在一个“¥”型铁架上,再将铁架挂在帐篷顶上,静置15分钟,屏幕右上方的信号渐渐满格。“这个‘神器’是衣服架子折的,下边的挂钩正好可以放手机,挂的越高信号越强,”谭同会说,“我们试过三角形啊、菱形啊好多形状,最后还是这个样子最好使。”

仔细看,每个官兵床头都挂着一个带钩子状如“¥”的架子。有的还可以“换挡”,坐着时和躺下时有不同高度可调节。

如果想打电话说些悄悄话,炊事班后面的土堆是最好的去处。“打电话要带上花露水,穿上长袖,注意防蚊防疟疾,山里的蚊子毒着哩,”谭同会说。

这里虽地处赤道附近,但近2000米的海拔却使气候不似热带般温暖。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中午的高温到夜晚便偃旗息鼓,低至1摄氏度左右。今晚站哨的战士刘建波穿好大衣准备上岗:“真是晚穿皮袄午穿纱呀。”

入夜,虫鸣浅浅,繁星点点,皎洁的月光洒向地面,“其实,宁静和平是给非洲最好的礼物,”他说。

原标题:中国驻刚果(金)维和工兵卢马尼亚分遣队的一天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