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百家媒体看邢台: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

2015-06-12 11:52: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

中国经济网邢台6月12日讯 邢台西部山区,是太行山脉最美的一段,也是最绿的一段,太行山的景色迷人,山势雄伟,赤壁丹崖,如屏如画,到处是古树参天,山清水秀,空气纯净而清鲜。6月10日,百家媒体看邢台采风记者团走进“此中是有桃源洞”千年古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

英谈村距邢台县路罗镇8公里的地方,东距邢台市区70公里。

在清代的《邢台县志》就记录了这个小山村。村域面积约六平公里,由三个自然村庄组成,即东庄、前英谈、后英谈,全村640人,170多户人家。是华北地区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依山就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乡村文化史和冀商经济的重要活化石。

2007年6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英谈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8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谈村环境优美,四季很漂亮,春有春色,夏在绿荫,秋呈金黄,冬裹银装。村子三面环山,南面临河(南河沟)。英谈村靠山而居,依自然地形建设,错落有序,形成了层层叠叠,有“一川、三山、六崦、九沟、十八垴”之说;南面有南山,南山后为大平沟。西侧有英谈沟、后长沟,梯子沟,北面为一个巨大山体,(后乜旮劳)英谈人称为北崖,南西北还有三道粱把村庄围住,形成一个菠萁形,东有一出口,出口外是一河川直通路罗镇,往西到黄巢峡。

东面远处有桃山,东南有轿顶山,当地的老百姓都这样说:遥望村东南,看到有桃山,山上仙人过,列队轿架山。如果天色稍晚时看桃山,就会发现这座山的山头,就像王母娘娘蟠桃宴上的鲜桃一样,桃山也因此来来。

英谈村很古老,相传黄巢起义时,曾经在这里扎过营盘,后来,当地的百姓慢慢的读成了英谈。至今在英谈村还流传很多关于黄巢起义时的故事和传说。

英谈的寨楼一侧有一块碑,碑文记载,寨门重修于清代道光十四年四月,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前英谈街上】

当地村民介绍,英谈是一个建在山窝窝里的村庄,因为当地无法找到更多的土来烧砖建房,所以这里的祖祖辈辈建房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当地山上产的红石板岩,墙是红石,顶是红石,路也是红石,所以也有称英谈为红石村。

英谈村是一个血缘村,全村为一个路姓。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是黄帝的后裔,因受封于路,子孙也就以路为姓。

英谈村,有四个古寨门、寨墙、及民居,近三公里长的石头寨墙。村内有大小不等的石拱桥36座,明清民居院落67座,共509间。到处可见有古石楼、石窑洞、古石栏、石板路、古井、古树木。

在英谈村有路家的四堂建筑,还有八路军总部办公室、白求恩旧居、有冀南银行旧址、有印钞厂旧址,又有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旧址等。

据了解,明清时路氏家族分有“三支四堂”。至今村子的居住后人为四堂的后裔,保留下来的也为四堂的建筑。

英谈寨墙的寨门修建样式基本上是一样的,现在保留最好的是东寨门,还留有两扇木门,根据东寨门过梁上的墨书题记,有“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1857年)十一个楷书墨字,寨门为清代时所重修的。

在寨门的内南侧有一石阶梯,可以拾阶而上到寨墙,在寨门正中起了一个小阁楼,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虽然装饰较为简单,但大方、朴实、粗犷。阁楼南北两侧开有小门,可以通往寨墙上和东墙上的观察平台,阁楼的西面有木窗,阁窗装饰为直棂纹样。阁楼的东面有一长方型的观测窗,能看到东面的很大范围,充分体现了英谈寨墙寨门的防御作用。

原标题:百家媒体看邢台: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