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哥大女”自述:我在哥大新闻学院那一年

2015-06-09 14:49: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编者按: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求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像新闻编辑室一样战斗的教室,为了一门课跑遍纽约街头巷尾,从需要心理咨询到找到前进方向,哥大新闻学院纪录片方向硕士毕业生吴亦欢根据她13个月在“魔鬼训练营”中的求学历程,详实地绍了哥大新闻以实践为王的教育特色。

DIY申请,竟进了录取率超低的新闻学院

当初申请哥大新闻学院的纪录片专业,一是因为喜欢纪录片这种表达的载体,喜欢用摄影机看世界,喜欢把能唤起共鸣的情感传达给更多人;二是听说哥大新闻学院是全美最好的新闻学院,录取率出了名的低。我本科就读于北外英语系,受到一种想来奢侈的人文教育,其间在哥大巴纳德学院交换,对纽约的文化生活和哥大的教育有认同和怀念,于是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纽约作为新的起点。

原本自以为申请条件不错,去某留学机构咨询,竟深受打击,对方说冲前10很难,冲前30可以试试,冲前50比较有希望。我一气之下,其实也是因为中介费太贵,就自己申请了,俗称DIY,结果竟然录取。后来在哥大新闻学院每每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会回想当初那个不认输的自己,便有了勇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外景

哥大新闻硕士养成记

13个月的超高强度学习

哥大新闻学院新闻硕士项目全称是MS in Journalism,分4个方向:广播电视(Broadcast)、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报纸(Newspaper)、杂志(Magzine),我的方向是Broadcast,又属于其中的纪录片(Documentary)专业,共需13个月毕业,其他方向的同学需10个月毕业。13个月与一般两年的硕士项目相比看似节约时间,却是高强度换来的。每周7天, 3天上课(朝九-晚六),2天外出报道,2天写作剪辑。每周五晚上在好友家里蹭一顿饭便是最大的休息。与人交往也要尽量跟自己的“线人”,在自己报道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有故事素材。重压之下,开学不久便有本土同学退学。一个辅导我写作的教授每周还充当我的心理咨询师,听我倾诉种种不顺,如果不是她,可能我也支撑不过去。

赶英超美,道阻且长

我们很幸运地成为哥大新闻学院第一百届学生。200名学生被分成12个小班,每个班配有班主任。我的班上17人,核心课程平均每节课配备3个老师,师资力量雄厚,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细致的辅导。同学大多还是美国人,个别来自爱尔兰、英国、印度、希腊,而全班英语写作最差是我,专业经历最单薄的也是我。开学第一节课,17个人在教室里坐成一圈自我介绍。有本科学了四年新闻的准媒体人、有做过电影宣传的广告人,有嗓音甜美的大学电台主播,有足迹遍布几大洲的旅行摄影师,有在中东工作十年的公司职员,有险些进了中情局又去了和平部队的志愿者。且不论在传媒行业的资历,至少都是从小说英语长大的。我顶着所谓好孩子的头衔长大,此刻觉得自己仅存的优势就是一点儿自知之明和坦然面对落差的勇气。后来偶遇一法国女同学捶着电脑一脸沮丧,交流之下竟发现原来说不好英语的法国人也痛苦着呢。我因这语言落后者之间的共识感到一丝解脱,也不禁感叹,赶英超美,道阻且长!

原标题:“哥大女”自述:我在哥大新闻学院那一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